首页 > 高考备考 > 高考资讯 > 正文

大学生学习过程中会出现哪些情绪

时间:2020-09-29 16:30:37作者:爱上高考站

每年都有很多高考生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成功来到了心仪的大学,而学习仍旧是大学生的重点,各科的考试也是不能懈怠的。当然,大学是一个小型的社会,学生们在学习的时候难免被打扰。今天整理了大学生学习过程中会出现的情绪,关注!

大学生学习过程中会出现哪些情绪

大学生学习过程中会出现哪些情绪

大学生学习过程中常常面临精神压力、观念崩塌乃至价值失落,带来情绪上的波动与挑战。高挑战度的学习,让大学生常常产生失落感、失败感、迷茫和焦虑感、倦怠感,情绪反应与学习过程相伴相随。

一、大学生学习的失落情绪

比如有些学生在考入大学之前是班级中的佼佼者,他们深受老师的喜爱,自我感觉良好,但是进入大学之后,发现自己只不过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有些同学无法适应这种落差感,导致情绪沮丧。不仅仅是入学初期有失落,在求学中、毕业前,都容易产生失落的情绪。因为失落源于比较,源于落差,是遇到不利状况的一种本能的情绪反应。在求学过程中,有些学生因为学业成绩不如中小学那样优秀而失落;有些因为不擅长学习或者不擅长社交、文艺、体育、社会活动等而失落;有些因为各种因素“缺乏存在感”而失落。而在毕业前夕,由于实力强弱、运气好坏、能否找到工作,乃至工作的薪资、层次和地域劣势,都会引起失落。所以,在大学的起点、过程和终点,广义的学习无时无处不存在,也就会出现学习结果的动态变化。不同的学习表现和学习成果,让大学生的发展呈现出“几家欢乐几家愁”的分布状态。满心欢喜较为罕见,失落的情绪更加普遍。

二、大学生学习的失败情绪

失落情绪积累到一定的数量,达到很高的强度,就可能转为失败情绪。但转变的关键因素是“自我归因”,也就是自我判定为“自己很失败”。“自我”具有丰富的含义,包括“我如何看待自己”这种“私人自我”、“我想成为什么”的“理想自我”、“别人实际如何看我”的“社会自我”,以及“我现在是什么样子”的“实际自我”。大学生的自我认知还不够成熟稳定,对于自我的评价往往比较敏感、脆弱和多变。如果长期遭遇到学习上的挫折,比如学习面临认知挑战,处于学习基础薄弱、学习内容不精、学习模式失调、学习方向缺失、发展方向不明等状况,就可能产生“内向化”的归因,认为一切都是自己造成的,因为自己很失败,才会学习一团糟。

如果说失落情绪尚可接受,利于“就事论事”解决问题,通过“减少落差”来平复失落;那么失败情绪就显得过于极端,认定了自我失败,就会丧失自信心,进而失去发展的责任感。自信心也称为“自我效能感”,没有“我能行”的自我判断,在学习和发展方面就失去士气,更难取得进步。沉溺于失败情绪,也容易破罐子破摔,不再承担谋求自我成长与发展的责任。而在当今智能化时代,各种网瘾、不良嗜好等又极具诱惑力,失败情绪助长了大学生对于网络的依赖,把不良嗜好当麻醉剂和安慰剂,学习和生活就会被遗弃,表现为放弃责任、怠惰成性。

大学生学习过程中会出现哪些情绪

三、大学生学习的迷茫和焦虑情绪

我在网络上看到过一个这样的研究:作者用大量研究数据,论证穷人的大脑和富人的大脑存在不同。形成大脑区别的是生活所迫而产生的负面情绪,比如物质的焦虑、对未来的迷茫等。这些负面情绪会占据人的大脑,从而形成“管中窥豹”的思维方式。也就是视野被局限,只关注当前和近处的利益;看重及时行乐、放弃未来,决策能力低下。而富人往往不会因此而困扰,因视野和决策能力而发展得更好(摘自于行为经济学著作《稀缺》)。迷茫和焦虑是人们未雨绸缪的本能反应,大学生因为担心自己掌握知识不足而焦虑;因为学习和发展缺乏目标而迷茫;因为担心求职就业问题而焦虑和害怕。焦虑感是人们在面临威胁或预料到某种不良后果时,所产生的一种紧张、害怕、担忧、焦急混合交织的情绪体验,甚至产生厌恶和逃避。

大学生在学习中难以避免迷茫和焦虑,只能慢慢加以明确,逐渐走出迷茫,降低焦虑程度。比如,要将自己迷茫焦虑的对象进行分解,把“焦虑点”细化、再细化,从而制定出小目标,清楚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通过思路的厘清、行动的跟进,来逐渐改进负面的情绪状态。

四、大学生学习的倦怠情绪

学习倦怠是一种亚健康状态,表现为对学习的兴趣不强烈,持有消极的学习态度。大学期间,不同性别和年级的大学生,在学习倦怠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学习倦怠的影响因素很多,比如学生专业选择方式的不同,也就是所选专业是出于父母意愿、专业调剂还是个人选择,会影响学习倦怠;而学习成绩、学习内容、学习兴趣,也会影响学习倦怠。一般来讲,所学专业是调剂或者服从父母意愿,学生在专业学习上更容易缺乏兴趣;学生专业成绩不理想,学习成就感低,学习内容过于纷繁复杂,学习过程过于枯燥乏味,都容易产生学习倦怠。

学习倦怠包括三个维度:成就感低、情绪低落与行为不当。在学习倦怠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变低,学习情绪低落,进而做出消极的学习行为,甚至逐渐放弃学习。在这个恶性循环的过程中,还会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产生“我学习能力差”、“我是失败者”的自我暗示,影响学习的自信心或者说“自我效能感”。还有一部分学生出于“文饰”心理,激发心理防御机制,转而怀疑学习的价值,认为学习无意义,不学习没什么大不了,进一步加剧学习行为的懈怠。

展开全文

点击排行

网友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触屏版|电脑版

版权所有©爱上高考站(upkao.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