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考备考 > 高考资讯 > 正文

2019年高考作文备考热点话题:关于精准扶贫

时间:2019-01-31 09:57:14作者:爱上高考站

国家政策越来越来,针对贫困户,也有精准扶贫政策,然而,现在却有很多“装穷者”混迹其中,享受着国家的政策,实在是有违公平。

2019年高考作文备考热点话题:关于精准扶贫

2019年高考作文备考热点话题:关于精准扶贫

1、贫困户有奔驰奥迪,彻查才能保证公平

近日,《新京报》等媒体曝光称,山西省临汾市隰县作为国家级贫困县,竟有数百名贫困户拥有427辆机动车,甚至还包括奔驰、奥迪等高档车,令人大开眼界。

很多网友嘲讽说,看了这条新闻,发现自己连贫困户都算不上,撑死算个叫花子。应将隰县评为全国扶贫工作先进示范县,到全国各地传经送宝,让广大贫困人民群众都买上奔驰奥迪!

对此事,隰县扶贫开发中心表示,有车的人不一定不符合贫困户条件,这还得结合购车时间、是否背户、家庭收入等综合评定。当地扶贫办还给出了几种合理化的情形:譬如进入贫困户以后,为了发展生产才购车的;譬如有人冒名买的车;譬如有的确实有车,但家里有好几个人生大病,每年开支十来万的。

有车的人的确不一定就不是贫困户,但有奔驰宝马就肯定另当别论了。能养得起奔驰奥迪的,就算在北上广也属富裕人群,何况国家重点帮扶的穷乡僻壤?而且这么多“贫困户”都有机动车,也是不正常的。因为即便是二手的,养车费就够普通人家喝一壶的了。很多地方贫困户的认定是有硬性条件的,有的是不允许有摩托车以上的交通工具,有些连高级智能手机都不能有,连千把块的鸡鸭猪羊都要数,这个县怎么就把至少好几万的机动车给漏算了?还有,一两个家庭可属特殊情况,可几百户“贫困户”,家家都有特殊情况正常吗?买农用车发展生产可以理解,但是能买得起小轿车、大卡车的,还能属于贫困户?小轿车是纯消费品,连头猪都拉不了,大卡车好几十万,能筹措到这笔钱,起点不低了。还有贫困户名下有五辆车,还有人因为有车了以后突然家人生病一夜返贫回到解放前,等等。这些都是小概率事件,如何全都集中在了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当地政府的解释让人一时难以接受,直感觉里面是不是真有点猫腻。

这几年,随着扶贫攻坚力度的加大,越来越多的贫困户在国家、社会的阳光雨露的关照下,成功脱贫,这是不容否认的。但在扶贫过程中,出现了造假的情况,也是不可否认的。在某些农村地区,甚至有人会谈论某某人因为有什么样的关系享受了多年的低保,而谁家真的贫困却没有低保,只是因为他们没有人脉,仿佛能评为贫困户成了在部分人心中的实力体现。类似情况从媒体曝光和相关部门的查处可以看出。如公开报道显示,仅2016年,全国各县共剔除和清退不符合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达10.18万人。隰县是不是也属于这种情况,需要严查,也一定要严查。

因为扶贫工作是国家实施脱贫攻坚战的重要阵地,绝对不能成为某些人搞腐败交易谋私利的自留地。有多少不符合条件的“贫困户”享受到了不该享受的扶贫政策,也就意味着有多少本该享受政策的贫困户却被排除在扶贫体系之外。这不仅让国家有限而宝贵的扶贫资金用非所用,而且会让真正的贫困户对公平丧失信心,对社会丧失信心,对未来丧失信心。扶贫工作有其特有的公平特性,它对公平特别地敏感,只有彻查,才能保证公平不被扭曲。

2、数百贫困户被曝有小汽车,还需有个交代

隰县扶贫部门对数百贫困户拥有小汽车甚至豪华车一事不能没有底数。

1月10日,有媒体刊发《国贫县贫困户被曝有奔驰奥迪》的报道称,山西隰县数百名贫困户拥有小汽车,有的还是高档汽车,其中有奔驰、奥迪轿车。此外,还存在一人名下有多辆车的情况。11日,临汾市已成立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扶贫、纪委监委等相关部门组成的调查组,就媒体反映的情况展开调查。

对媒体报道的这个情况,隰县扶贫开发中心工作人员回应称,有车未必不符合贫困户条件,如果当事人是在成为政府建档立卡贫困户后,为了发展生产购买了汽车,那车辆就是合规的;如果当事人虽然有车,但是家中数人患有疾病、人均收入不达标,那么即使有车也是贫困户。

当然不能绝对地说贫困户就不可以有私家车,现在一些低档轿车特别是二手车,价格并不是很高,算不上奢侈消费品。即便低收入阶层,私家车也已是家庭生活的标配了。因而,是否“有车”不是评定贫困户的唯一界线,主要还是看人均收入及家底情况。

但如果大量贫困户都有私家车,却难言正常。特别是奔驰、奥迪这样的豪车,无论如何跟“贫困户”联系不到一起。而舆论质疑的重点在于:精准扶贫背景下,相关部门若连一些贫困户的基本信息、生活状况都搞不精准,不管是官方核查不到位,还是当事人隐瞒而相关部门未能及时发现,这都反映出当地扶贫管理工作存在不小的漏洞与失职。

其实,在此次事件中舆论最该关注的,不是贫困户可不可以有小汽车,而是相关部门对“贫困县数百贫困户有车”的情况心中没数,而只能“预设”贫困户有车的合理性,连大概的情况都说不清。不得不让人怀疑当地的扶贫工作有多“精准”。

因而,国家贫困县数百贫困户拥有私家车甚至有豪车,还有一人名下有多辆车的情况背后,是否存在虚假申报、有关部门审核不力之类的情况,是最需要调查并向公众交代的问题。

3、扶贫干部与贫困户结缘,不必过度解读

湖北恩施州鹤峰县公路局的派驻走马镇红土村的驻村帮扶干部韩庆玉与贫困户于冬之走到了一起。

这原本是一段非常普通的感情,是两个人的私事,但因为有一些场外因素的加入,变得复杂起来。当地的宣传干事在采写报道的时候,虽然竭力地淡化宣传的色彩,但下意识中是把它作为一个典型推出的,比如,报道最初的标题是《湖北鹤峰:“精准扶贫”牵姻缘?扶贫干部与贫困户喜结连理》,扶贫是关键词,本身就有很强的指向性。而文中,扶贫这一字眼也多次出现,用“扶贫,扶的是感情”这样的话有意无意地将扶贫与两人结婚的事实联系在一起,用“精准扶贫”这个词其实就给人以一种先入为主的误导。

而当这样的报道出现在公众面前时,大家把关注点集中在当事双方的身份上,一个是扶贫干部,一个是贫困户;一方面是带着考核指标下乡的扶贫机制,而另一方面是立竿见影的扶贫效果,它们之间似乎存在某种内在的联系。再加上两个人2017年腊月结识,2018年元月就结婚了,时间很短也给了很多人想象的空间,但正因是闪婚,一般人有猜疑是正常的,所以对此做出解释更有必要。

他们都有意无意地忽略了真实的感情,其实,韩庆玉和于冬之两个人是怎么走到一起的,一些细节已经很难说明问题了。于冬之并非是韩庆红的帮扶对象,所谓拿婚姻当交易的说法自然不成立。两人2017年腊月结识,2018年元月就结婚,看起来时间很短,但需要注意的是,两个人在结识之时都已经处于离异状态。两人都是到了一定岁数的中年人了,对婚姻生活有更清醒的认识,早就过了冲动的年龄,必然是经过深思熟虑才作出的决定。而且,哪怕两个人确实是帮扶的关系,也确实是闪婚,又能说明什么问题呢?在两个互相爱慕的人之间,身份的不同和结识时间的长短都不会成为问题。

从这个角度说,刻意的拔高和无端的揣测都是不合适的。他们的确是因扶贫相识,但能结成夫妻跟扶贫并没有太大的关系。这段感情更无法证明“扶贫扶的就是感情”的宏大主题。

这几年,每当有正能量的事情出现,总是有人想办法往高里拔,一些地方总是习惯于从中找到某种高尚的情操,给平凡的东西附加上不平凡的注脚;还有些人急于在别人的感情交流中添加自己的佐料。在一些人眼里,一个是扶贫干部,一个是贫困户,他们之间只需要添加一点联系,就能树立起一个光辉的形象,何乐而不为呢?这样的故事虽然动人,却不真实。而另一些人则总是抱着最大的恶意来揣测这份感情,从中寻找不正常的蛛丝马迹。这同样也是一种阴暗的心态。这两者,看似是两个极端,其实是一个问题的正反两面,正因为有人拔高,才有人质疑,有人忽视真实,才会被主观臆测牵着鼻子走。

其实一个扶贫干部与贫困户相恋,把这个故事原汁原味地告诉大家,已经很美好了。扶贫是扶贫,姻缘是姻缘,扶贫干部与贫困户,他们能成为夫妻,自然也能成为朋友,成为相互依赖的伙伴,摘掉有色眼镜,任何一个不带偏见的人都能看到其中的可贵之处。面对他们的选择,我们需要送上的是祝福,而不是质疑。

4、扶贫项目资金绩效管理亟需群众参与进来

近年来,中央和地方财政加大脱贫攻坚投入,发挥了政府投入在脱贫攻坚中的主体和主导作用。随着脱贫攻坚工作不断深入,新情况不断出现,客观上对扶贫资金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将绩效管理这一提高国家治理水平的重要方式应用到扶贫领域,能为我国扶贫事业增添亮丽一笔——国务院办公厅近日转发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办、国家发展改革委《扶贫项目资金绩效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以切实加强财政扶贫项目资金管理,落实资金监管责任,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近些年来,随着各级各地财政资金支持扶贫力度的不断加大,相关扶贫项目资金可谓体量巨大,比如仅中央一级,2013年至2017年累计补助地方就达2787亿元,年均增长22.7%。但是,不少地方在扶贫项目资金的绩效管理上却没有有效的资金投放效果评价制度,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扶贫项目财政资金的监督、使用效率和绩效凸显。在这种情况下,国家此次《办法》的出台,对扶贫项目资金绩效的科学管理,无疑非常必要和及时,值得肯定与期待。

所谓扶贫项目资金绩效管理,简单来说就是监督扶贫项目资金如何尽可能高效地利用和发挥扶贫带贫效果。事实上,对扶贫项目资金绩效管理,此前不少地方也都进行了不少积极的有益探索,比如事前严格审批财政投资和参与项目的可行性和科学性、有效性,扶贫项目资金专款专用和单独建账,成立项目专班推进项目实施;事中、事后定时严格无缝跟进审计项目资金的使用等,这都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了财政扶贫专项资金的快速投入使用,高效发挥了作用。

但笔者以为,由于以往地方制度的不够系统等原因,以往扶贫项目资金绩效的发挥,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由于一些扶贫项目资金在前期的投入和项目确定上,缺乏基层扶贫人员和贫困群众的有效参与,让一些扶贫项目在落地实施上并不是很准确,并没有用到最需要的地方。二是在项目资金绩效的评估上,由于缺乏基层群众的参与,相关的绩效评估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不够客观的成分,也就相应地缺乏一些社会公信力。

基层群众作为基层扶贫的参与者和见证者,甚至是受益者,也是最熟悉情况和最有权的发言者,让他们尤其是贫困群众参与到扶贫项目资金绩效管理的评价当中来,在绩效评价的可信性、公平性和真实性上,无疑会得到一定的提升。

更关键的是,通过基层群众参与扶贫项目资金绩效管理或打分,会倒逼有关方面在项目的确定和资金的投放上,更加谨慎、精准、科学,尽量严防这些资金在使用过程中的“跑冒滴漏”等问题,最大可能提升政府有限扶贫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率和带贫效果,尽可能发挥扶贫过程中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尽可能促进扶贫各项工作的深入开展。

因此,国家此次出台《办法》,强化在扶贫项目资金的绩效管理,在具体落实中,不管我们采取什么方式和方法,进行多周全的安排,但绝对不能缺少的一方面就是要在绩效评价安排上,必须统筹安排一定的措施和途径(最好是暗访等不公开途径),切实让基层群众参与到评分当中来,并要占一定的分数比重。这是提升扶贫项目资金绩效管理公平、公正的需要,更是民主的需要。

5、扶贫需要下“针”功夫

俗话说:“足寒伤心,民寒伤国。”在微观上看,贫困常常表现为个体家庭的收入来源少、生活水平低、抗风险能力弱;而在宏观上看,贫困现象的存在则反映出贫富差距大、区域发展不均衡、社会不稳定因素多等深层次矛盾问题。因此,消除贫困是所有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的必答题。

领袖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四川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改进脱贫攻坚动员和帮扶方式,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全过程都要精准,有的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

值得注意的是,领袖将精准扶贫形象地比喻为“绣花”,不仅向世界传递了中国全面消除贫困的坚定信念和决心,更抓住了打赢中国扶贫攻坚战的关键问题,即中国的扶贫需要因地制宜、做细做实、精准到人。

那么,中国为何如此强调扶贫的“精准性”呢?

一方面,经过多年的经济高速发展,中国大多数地区居民收入明显提升,数以亿计的人实现了脱贫。1990年以来,中国极端贫困率降低了94%。迄今为止,超过70%的全球减贫工作成绩应归功于中国的努力。另一方面,中国还有几千万的贫困人口,尽管其在中国总人口中比例并不高,但是这部分贫困人口绝对数量依然很多,且大多分布在自然资源禀赋匮乏、地理位置相对偏僻、经济发展基础长期薄弱的地区,扶贫工作难度较以往反而更大。

可以说,扶贫工作就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一样,都有一个“先易后难”的特征,越往后“硬骨头”越多。因此,现阶段消除贫困也就必须要有更多的耐心、爱心与恒心。

未来,政府和社会各界在助力消除贫困方面需要下一番“针”功夫。具体来看,尤其需要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精准发掘比较优势。中国的贫困地区往往自然环境恶劣,东部地区发展经济的模式、思路和经验并不一定适用于这些地区。因此,有关方面在扶贫时一定要结合当地主要特点,有针对性地提供技术、人才、市场、资金支持。比如,对沿边贫困地区提供发展边境贸易的政策支持,对荒漠戈壁贫困地区提供光伏产业政策支持等。

二是扶贫资金要“滴灌”不要“漫灌”。随着中国整体经济实力的日益雄厚,国家财政对扶贫有很多资金支持。这些资金如果仅仅以“大水漫灌”式地发给贫困户而不跟踪其用途并加以引导,显然可能导致短期的“数字脱贫”,“造血”功能跟不上,脱贫后“返贫”的概率便会居高不下。

三是信息扶贫也要加强。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进一步缩短,这对于位置偏僻的贫困地区而言无疑是个重大利好。在扶贫过程中,广大党员干部既要深入群众,耐心细致地做好观念引导,又要用好“互联网”这个信息传播渠道,为贫困地区群众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激发其自身脱贫致富的活力和创造力,最终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扶贫可比绣花,需要下“针”功夫。从今年两会上汇聚的各种信息来看,中国扶贫事业正呈现越来越好的发展趋势,人们有理由对中国消除贫困的前景给予更大的信心和期待。

展开全文

点击排行

网友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触屏版|电脑版

版权所有©爱上高考站(upkao.com)All Rights Reserved